为什么很多老师执着于将公域流量引到私域?明明在公域就能做到曝光和转化,为什么还要多此一举呢?更令人困惑的是,老师辛辛苦苦将用户从公域维护到了私域,结果转头用户就在私域沉寂下去或者直接流失!!问题到底出在了哪里呢?
本期海豚课堂,我们就来聊聊以上问题,再来谈谈私域运营如何才能从“引流”过渡到“养流”,让“流量”真正变成自己的“留量”。
一、私域运营思维解读
其实有很多老师在短视频平台拥有很多粉丝,并不愁课程曝光和转化,但他们为什么非要去做私域呢?
1、流量焦虑严重
无论拥有粉丝数量是多还是少,老师对流量或多或少都带点敏感,多了少了都会牵动自己敏感的神经。小海豚之前也专门编辑过一篇《创作者流量焦虑:如何在流量起伏中保持心态稳定》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去瞅瞅。
短视频平台的算法变动频繁,那么仅依赖公域流量的老师难免会受到波及,课程转化率也会变得起起伏伏。这种不确定性让很多老师瞄准了私域,毕竟中国人做事的理念就是——不能将鸡蛋放到一个篮子里。
2、转化遇到瓶颈
公域流量的池子虽然很大,但用户往往是停留时间短、互动浅,老师很难与用户建立更加深度的信任。除非有已经和老师建立了良好信任基础,且粘性较大的粉丝群体,否则课程转化率遇到瓶颈会是个常见的事情。
3、社交渠道不稳
虽然现在的短视频平台都有属于自己的社交接口,比如私信,还有群聊等等,但这类交互始终缺少了那么点多样性,毕竟这些平台的“主营业务”还是在公域。这也就导致,老师与用户的沟通往往停留在表面,双方无法建立更为深度的连接。
4、营销方式受限
在公域里进行营销,主要依赖主播的话术和优惠券这样比较单一且直接的手段,虽然见效快,但想要培养忠实的用户和粉丝就会比较困难。相比之下,私域运营可以通过多样化的互动方式,深入探索用户心理,不仅能提高用户粘性,还能提高课程转化率。
二、从“流量”到“留量”的三个方法
不少老师发现,用户进入私域后很快会变得沉默。这其实是“流量思维”在作祟。当我们把重点放在“养流”上,整个思维就会发生转变。
1、用户分层运营
很多老师都知道用户分层运营,但用户分层实施起来真的有那么简单吗?如果分层只是为了分层,而没有后续的个性化运营,那其实跟不分层也没什么区别!
正确的做法是,先了解自己的用户到底是谁,然后根据他们的行为、需求进行分类。
举个小小的例子,如果你发现有些用户经常围绕自己的某些课程进行评论、点赞,哪怕他很少去购买其中的大多数课程,那他也可能是自己的“忠实粉丝”;而那些看了十好几个课程推广文案始终保持沉默的用户,大概率就是“观望者”。针对“忠实粉丝”,你可以尝试推送内部福利或专属课程,而对于“观望者”,更多的是对他们进行引导和互动。
2、内容价值锚点
很多老师会觉得,做内容不就是拍拍视频、写写文章、再直播一下吗?其实,内容的核心是“价值锚点”,就是让用户在老师这里,能持续获取独特的价值。
再举个小小的例子,如果你是一位教育类老师,那么你可以在私域里定期发一些独家的干货资源,或者可以通过互动话题,让用户参与进来。你的目标是让他们感受到:在这里,我可以获得真正有用的东西。
3、关系链激活
私域运营的本质,是让用户与自己建立深度关系。而这种关系,不能只靠单向输出,而是需要互动和裂变的。
激活关系链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可以在私域中设置些私域活动,让老用户帮忙拉新;或者设置些有趣的打卡任务,让大家在参与中建立归属感。要记得,用户只会为有温度、有互动的私域买单,他们最讨厌的是私域中没有感情的广告。
三、方法细节
在“养流”上,还有一些方法上的细节,我们再来补充下:
?在做用户分层的时候,老师可以从整理用户的行为数据开始。比如谁是最近一次互动的用户?谁是长期沉默的用户?谁是高消费用户?根据这些数据,给用户贴上标签,然后针对每类用户制定专属策略。
?在设置“内容价值锚点”的时候,要用“干货+互动”去抓住用户的心。要知道,干货是基础,但互动才是关键。可以尝试设置一些互动话题,比如:你最想学什么知识?或者直接发起投票,让用户自己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通过这种方式,让用户感受到自己在整个环节上是有参与感的。
?设计活动的时候,一定要让老用户感受到“自己作为老用户是有好处的”。这个时候,可以推出“拉新奖励”,凡是成功拉来新用户的,都能获得专属课程优惠券;或者组织“作业打卡活动”,老用户完成指定课程作业并晒图,可以额外获得课程资源。
△△△
私域运营,从来不止是把用户“引进来”,更重要的是如何让用户“留下来”。只有真正从“流量思维”转变为“养流思维”,私域才会更有活力,才能转化为实际的长期收益。
以上就是本期海豚课堂(私域篇)的完整内容,想了解更多知识付费运营干货吗?持续关注我们,小海豚将为您带去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