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也遇到过这样的情况:自己辛辛苦苦制作课程,满心欢喜的拿到直播间售卖,在有粉丝基础的情况下,满心以为会大受欢迎,结果一场下来,卖出去的课程寥寥无几,私下里问一圈,收到的反馈都是“不需要”。这可怎么办呢?
别着急,今天小海豚就给大家送上破局关键——“需求创造”的黄金法则。学会了这个,说不准用户会迫不及待的反馈“就需要这个课程”了。
一、为什么用户总说“不需要”?
用户面对课程推荐的时候常常说“不需要”,也许是由这些原因引起的:
1、需求认知偏差
很多老师把重心放在课程制作上,日常接触的也多是常规需求,一遇到新事务或新规,大脑就自动开启屏蔽模式,想着“用不上”或“晚点再说”。而用户这边也是类似情况,对自己的需求认知常常模糊不清,再加上老师的课程更新滞后,双方的思维就像错频一样,渐渐拉开了距离。
2、价值传递失效
其实很多老师在推荐课程时,确实容易陷入一个误区:只顾着讲课程多厉害,却忽略了用户的真实需求。比如,他们会说“AI能帮你提升效率”,但没告诉用户具体怎么提升,也没有数据支撑。这时候用户心里肯定会想,“我自己用AI不也能提升啊,那我干嘛要花钱学?”
但如果老师能拿出具体的案例——比如“学会了这个功能,可以让你每天少加班2小时”,效果就完全不一样了。用户只有看到实打实的效果和改变,才会觉得“嗯,这确实值得学”~
3、实际错位
有时候设计的课程看着很完美,可一放到现实场景就会“水土不服”。比如一个面向“打工人”的课程,可能在理论上讲得天花乱坠,但实际上用户更关心的是如何快速提升收入、改善生活,而不是抽象的理论框架。这种错位还是很常见的。
二、“需求创造”的三大核心动作
要想避免推荐课程的时候用户冷冰冰的“不需要”,老师就要主动为用户“创造需求”,在他们对自身需求缺乏清晰认知的时候,去激发他们的潜在需求。
1、让痛点具象化
多数情况下,用户的痛点是模糊并且抽象的,他们可能隐约觉得在某个方面存在问题,但并没有明确意识到这就是自己的需求所在。这个时候,老师可以通过将用户痛点具象化,把抽象的问题转化为具体、可感知的情境或实例融入到课程中,以此去提升用户对自身需求的感知度和对课程的认可。
例如,在推广时间管理课程中,不要只说“你的时间管理有问题”,而是描述“每天早上因为多睡了几分钟,匆忙起床,早餐只能在路上随便买点吃,上班还总是迟到,一到公司就开始手忙脚乱应对工作,整天都在赶进度,身心疲惫”,让用户仿佛看到自己生活中的混乱场景,从而切实感受到改进时间管理的重要性。
2、植入场景化需求
人们往往更容易对与自身生活、工作场景相关的事物产生兴趣和关注。如果老师能将课程所对应的知识或技能,巧妙地植入到用户熟悉的场景中,便能更容易拉近老师与用户之间的距离,使他们更容易理解课程的实用性和必要性。
比如,在销售摄影构图课程时,可以展示一组同一景点拍摄的照片,一张是构图杂乱无章、主体不突出的,另一张则是构图精美、层次分明、引人注目的。并配上场景描述:“当你和家人一起出门旅游,在秀丽的山水前拍照留念时,是想拍出像第一张那样平庸的照片,还是像第二张那样能让人眼前一亮、充满艺术感的作品呢?”这样一来,用户就能直观地感受到课程在实际拍照场景中的价值。
3、为用户重构认知
大多数用户是长期处于特定的生活、工作环境中的,这极容易让他们形成固有的思维模式和认知框架,从而使他们对一些新知识、新领域存在偏见或低估其价值。想要为用户创造需求的话,老师可以在课程中设置专门的认知拓展模块,这一模块旨在引导用户跳脱出舒适圈,去探索未知领域。
例如:在讲解新能源汽车相关知识课程时,老师可以展示下近年来新能源汽车的市场销量增长曲线、各大传统车企向新能源转型的战略规划以及国家对新能源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等,让用户明白新能源汽车并非一时的噱头,而是未来汽车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从而改变他们对新能源汽车领域知识可有可无的固有认知。
三、避坑指南
在创作需求的过程中,有一些“陷阱”需要注意:
1、避免“伪需求”陷阱
千万别凭直觉做决定,得先脚踏实地的去调研。如果只闭眼瞎猜,做出来的东西用户可能根本不买账,那就全是无用功了~
2、警惕 “专家盲区”
别总觉得自己懂教学,其实用户才是“真行家”。别用复杂理论“吓唬”他们,多听听实际想法,不然越努力越南辕北辙。
3、拒绝 “万能解药”
别宣传课程能解决所有问题,这谁信呀。老老实实讲清楚能搞定啥、适用啥场景,用户心里有数,才更愿意接受。
△△△
怎么让用户的“不需要”变成“太需要了”?其实,只要你能掌握用户心理,并将获取的信息融入课程、融入宣传话术,课程转化就会变得很容易。快去试试吧,说不定用户们已经在等着你的“需求创造”啦!
好了,今天干货就分享到这里,记得点赞、收藏,下期更精彩!